歇息過後,是該起身了。

    再次提筆,是感悟自仁瓶師傅的所思所想。當人生渺茫飄蕩了三十好幾,攀得浮木之後所爆發的耐力與專心致志,修改了故事的行進,也影響了教子的歷程。我並不熟悉仁瓶師傅,透過短暫的講習,只能如速寫般側面地描繪。一部塵朽的、黑白的、訊號斷斷續續的法國紀錄片上映著,只有師傅的白色廚服,與麵包,是上了色的。最終,這場講習會成為一個接點,在時間的軌跡上,你我都被註記。

    要做法國麵包,就應尊重該國的麵包文化。何謂好吃的麵包,答案或許主觀,但國與國、人與人的交誼當中,依禮行事卻是客觀的規範,帶有體貼對方的心意。如此衍生出來的答案,自然多了一些韻味,微帶哲學的圓滿。回顧仁瓶師傅的魯邦法國(Pain au Levain),是為消弭混淆所以定義【魯邦levain】;細瘦如筷子的1930年代法棍(Baguette 1930),意味著當時法國人喜吃外皮的特點,連小小孩都把法棍皮當固齒器;鄉村麵包(Pain de Campagne),是在1960年代對於傳統麵包的檢視與回歸,而不是抹了粉的大花臉;洛斯提克(Pain Rustique)的誕生,是白礦工禁錮在價格法規中的吶喊與掙扎;源自於南法小鎮的麵包洛代夫(Pain de Lodeve),則是魯邦與麵包酵母締結後的美味結晶,與同樣不整形的洛斯提克,引發第二波的法國流行;對於技術者來說,是用作品來傳達自己的所知所想,或許麵包師傅可以驕傲的是,透過無需言語的表達,對象也能獲得溫飽。

    大地的洛斯提克,也是充滿思考與敬意的吧!我自忖。在1983年的那個晚上,一個不懂法文的日本人,看到麵團攪拌五分鐘便停止的驚愕,直到髮色斑白仍字字炯炯地分享那份驚愕的當下,台灣的麵包產業也已流轉了幾番。仁瓶師傅尊敬的CALVEI教授及MEUNIER師傅,都是具有夥伴(compacnon)精神的完人,藉由洗鍊的技術與無私地分享,維持並導正麵包文化的發展。或許仁瓶師傅也自許著,貼近心目中的偶像,傳承正道的堅持,完成人生中的理想。嚴厲是因為急切,為師如父,盡心教子,等同於麵包的人生,是仁瓶師傅沒有後悔過的賭注。

IMG_2320

仁瓶利夫師傅。

講習會的前一天,師傅俐落地切著洛斯提克分享給工作人員。

刷~刷~刷,麵包發出另一種歌唱(chanter),歡愉地、有精神地行進著。圍觀者眼乾著巴望。

IMG_2460

仁瓶師傅的著作。

從法國麵包的歷史文化、轉變沿革,到基本概念與技術層面,記載著仁瓶師傅的所學所想。

引人入勝,只是傳銷的話術,能讓人觸動自省,才是本書的價值所在。

IMG_2323.JPG

仁瓶師傅在台灣的第一場講習會,可以說是眾【師】雲集。薪火相傳,芳德永存。

IMG_3064.JPG

大地的洛斯提克,鼓挺挺地,自在生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 TER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