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台灣生產的麵粉,或者是日本生產的麵粉,其實90%以上都是依賴進口的原料小麥。因為台灣或日本,這些以米食為主的國家地域條件,本來就比較適合栽培稻米(雨量豐沛為主因),所以米食文化也才能長久地陪伴我們左右。時光荏苒,睜大眼睛看看現在的日本及台灣,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,稻米消費量似乎正慢慢地被小麥所蠶食。

     首先,讓我們看看日本的狀況,再與台灣現況做個比較,會更瞭解台灣所流通的麵粉,其中的流變與關係,畢竟現在在台灣可以看到好多的日本麵粉呢!

    現在日本所消費的小麥大多是外國生產的,其中從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等國家進口為多,用途則以麵包、麵食、蛋糕為主。在進口的小麥中,用來生產麵包用粉的小麥,以加拿大西部紅麥(1CW, Canada Western Red Spring)、美國硬紅春麥(DNS, Dark Northern Spring)等蛋白質含量高達13%以上的北美產硬質小麥為主,法國麵包專用粉中則以準硬質小麥及法國產的中間質小麥多被選用。日本的小麥自給率約9%2011年數據,2007年是14%),產地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及九州,日本所栽植的小麥以中間質及軟質小麥為主,但近年因為麵包用麵粉的需求增加,有一些被改良為硬質小麥的品種(蛋白質含量高較適合膨發麵包的製作),也陸陸續續在市場上出現。日本消費市場因應『國產小麥麵包』的需求,國內小麥的需求量也逐年提高中。

    相較於日本少量的小麥自給率,台灣可以說是毫無自給率可言,因為99%以上都仰賴進口。雖然2011年在65公頃的田地中生產有100噸的小麥(201040噸),但是台灣每年約有120噸的麵粉需求,此數量等同於每年的稻米食用量!台灣的小麥也多由美國、澳洲、加拿大進口,最多的品種則是美國硬紅春麥。用途來說,台灣麵粉有30%是用於製作麵條,25%則應用於麵包製作。

    在台灣似乎吃麵包的機會比吃米飯還多,若實際以每年人均的小麥消費量(包括麵食和烘焙喔)來看,台灣竟然還比日本高出許多(45kg:31kg),米飯的食用量也相對較低(50:60kg)。到底應該鼓勵種麥,還是支持米農,不同的背景立場自有不同的意見考量,此農業大計就只能留待大家諸多省思了。不過,善待土地、支持在地,對於小編來說絕對是不變的道理,也因然,大地,為大地。

圖片1

廣茂的麥田

不管是小麥或稻米,產自於大地的萬物資源,都彌足珍貴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 TER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