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對於麵包的初始記憶,是一團火,與髒髒的手。僅僅根據棉花姐的口述與片段想像,小小的手,喬了麵粉胡亂捏把,自以為仔細地將之纏繞在竹籤上,當粗細不一的白色麵糰如同青蛇被火燒烙而扭動,竟有一絲女巫做惡般的狂喜。炭火燒透的暖燙,這會兒直上心房,記得當時因為竹籤太短但又急又貪吃,儘管左手換右手,還是燙地哀叫跳腳,但是啊,那微微甜的糖味,真是讓一切都完美!
棉花姐說,這招是童軍團教的,連帶著「竹筷展望台」,構成對童子軍的景仰與對棉花姐的崇拜。長大才知道,小時候當玩耍的遊戲,原來是野外露營、戶外生活的某種技能,烤火與旋轉麵包,其實是共通的語言。Fire~Twist~Dancing,真是太Hight了!
旋轉麵包,稱為「twist bread」,或「stick bread」、「campfire bread」,發源在寒天凍地的蘇格蘭與冰島,再由英國人傳入加拿大,也是加拿大野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麵包。由於製程簡單也不需發酵,短時間內就可以製作完成,所以現在多當作小孩子體驗野外生活的遊戲項目。小編的版本只是高筋麵粉、水和砂糖,聽說使用全麥粉或添加泡打粉也沒問題。童心,是最天然的調味料!
扭、擰、使螺旋狀:ねじる(nejiru)
日文的螺絲釘叫做ねじ,加了る變動詞。下次想扭斷誰的頭的時候,想想這個單字和畫面,結合起來挺生動的….然後氣就消了…呵呵。
扭轉(twist),是麵糰整形常見的手法。
但今天不說深奧的,好玩最重要!
玩火,也能燒出曠野滋味。
下回營火烤肉,拋開棉花糖,來根旋轉麵包吧!